Return to site

港青抓住灣區機遇北上展拳腳

 「2001年我到深圳創業時,人也不認識,辦公室和投資者都很難找。可如今不同了,港青北上打拚,在創業孵化平台就可以對接到各類所需資源,非常方便。」全國政協委員、香港青聯前主席吳傑莊對港人北上創業的環境變化深有感觸。儘管當年北上之路難行,但卻換來了豐厚的回報。在內地技術團隊幫助下,吳傑莊研發的人臉識別產品在深圳羅湖和皇崗等口岸應用,並於2006年成功在美國上市。/大公報記者李望賢北京報道

 

  今年全國兩會上,多名粵港澳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聚焦大灣區建設,「如何鼓勵港青北上就業創業」成為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。全國人大代表、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表示,大灣區不僅會成為香港企業家創新創業的熱土,也會成為香港青年朋友盡展其才、安居樂業的共同家園。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調研發現,隨着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推進,越來越多城市對香港青年拋出橄欖枝,並在資金、平台方面提供「真金白銀」的支持。

 

  北上市場廣闊 港青機會多

  事實上,目前已有深入走進灣區的港青成功個案。「90後」港青羅偉特、梁立鋒和譚慧敏在大學準備社會實踐課題時,選擇主攻魚菜共生系統,由於香港合適的農地較少,三人找到了江門市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基地,準備「一展身手」。當地也十分支持,不僅免費提供400平方米的大棚,還提供住宿,並專門為三人申請了5萬元人民幣的「市長機動資金」。

 

  就這樣,他們的項目成了該基地扶持的第一個香港項目。去年,該項目獲1200萬港元投資,項目面積擴大到50畝,成為現時內地規模最大、技術最先進的魚菜共生工廠化生產基地。

 

 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,港青北上的路線圖也不斷擴大。「他們既可選擇發展完善的廣州、深圳,又可以行多一步,在灣區其他城市尋找到新的發展機會。」吳傑莊表示。

 

  大灣區九城發展各有特色,如廣州、深圳以金融和科技為重點,東莞、佛山製造業較強,江門、肇慶則有較發達的農業。現時廣州、深圳配套最為完善,成為港青北上的首選,惟人工和租金成本高居不下。吳傑莊認為,港青可根據自身項目選擇不同城市,沒必要扎堆廣深。

 

  建一站式平台共享創業信息

  深圳「深港青年創新創業基地」負責人陳升在近期前往大灣區交流時發現,許多城市都設有創業孵化平台,着力吸引香港青年。如在東莞,不少工廠願意提供閒置的電子元器件設備和相關技術,創業者利用這些設備和技術開發新的產品,不必支付高昂的設備成本,只需全心研發,待產品投入市場並獲收益後,再與工廠分成,藉此達成雙贏。儘管北上創業機遇多、市場廣,但對香港青年來說,由於信息分散,沒有具體的路線圖,往往難以找到正確的創業邁步方向。為此,他希望將廣州、深圳、東莞幾個創業基地打通,將網絡延伸到香港,為港青提供信息平台。

 

  今年全國兩會上,吳傑莊也提交了相關的提案,建議創建粵港澳大灣區一站式資訊綜合服務平台。他建議,由廣東省青聯牽頭,粵港澳青年社團共同發起「青年同心圓」服務平台功能,整合港澳青年創辦企業和用人單位、專業人才認定、項目申報、配套待遇落實等信息;建立港澳青年數據庫,開展人才信息搜集和分析,發布人才供需、創新創業信息和人才政策,為各類單位、服務機構及粵港澳青年提供高效便捷服務;線上和線下大力宣傳有關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和願景,讓港澳青年定期收到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的資訊。

來源:http://www.takungpao.com.hk/mainland/text/2018/0313/151848.html